梁欣委員:
您在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期間提出的《關于加快推進我市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建議》收悉,經綜合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林業局和市民族宗教局的意見,現答復如下:
一、辦理情況
(一)關于推進科學規劃,為文旅融合發展加強品牌建設的建議。
我局于2021年牽頭編制完成了《陽春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21-2035)》、《陽春市鄉村旅游規劃(2021-2035)》、《陽春市旅游目的地營銷策劃(2021-2035)》和陽春市全域旅游全景圖,2022年9月14日,我市被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目前我市正在積極優化“一核一帶兩心六組團”(一核:漠陽江百里畫廊景區,一帶:漠陽江風光休閑旅游帶,兩心:陽春城市旅游集散與服務中心、春灣旅游小鎮副中心,六組團:春灣-凌霄巖喀斯特休閑度假組團、雞籠頂高山草原戶外組團、鵝凰嶂溫泉生態度假組團、馬蘭風光田園休閑組團、春城文化休閑康養組團、崗美紅色教育體驗組團)的全域旅游發展空間布局。
民族宗教局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將永寧鎮橫垌村委會這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民族文化傳承較好的瑤寨作為打造重點,近兩年,致力推進永寧鎮橫垌瑤族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并從人文景觀、產業發展對永寧鎮橫垌瑤族村進行了整體規劃。該村現已經納入廣美和陽江職院的雙百行動幫扶對接村,廣美負責對該村的門樓,村綜合樓,民族團結廣場,居民外立面和民宿,露營地等提供技術支持,今年5月份已將設計效果圖提供給民族宗教局,為橫垌村文旅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在《陽春市崗美鎮典型鎮(中心鎮)建設規劃(2024-2026年)》中,崗美鎮將以美麗田園為基礎,溫泉旅居為特色,紅色文化為底蘊,聯動周邊鄉村資源打造崗美特色的紅色康養旅居小鎮。推動建設隆崗農耕體驗園、潭梅嶺登山觀光風景區、僑鄉風情文化園等三大文旅產業項目,與潭簕紅色文化相融合,打造圩鎮紅色文化發展區和潭簕紅色康養發展區。
在《陽春市合水鎮典型鎮(中心鎮)建設規劃(2024-2026年)》中,在高流河墟規劃建設美食街,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提升高流河墟風貌帶品質。
下一步將繼續鼓勵各鎮街編制鎮域旅游發展規劃,利用我市旅游資源普查的成果,打造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線路。
(二)關于推進資金投入,為文旅融合發展加強經費保障的建議。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推進鄉村文旅的融合發展,舉辦了一系列鄉村文旅的融合發展活動。市財政每年在預算中安排旅游發展專項資金1500萬元,專門用于我市的旅游和文旅融合發展經費,為開展活動提供資金保障:
2021年共安排713.75萬元、2022年共安排697.51萬元、2023年共安排2151.96萬元開展鄉村文旅的融合發展活動。
財政局非常重視我市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既有益于豐富群眾鄉村文化生活,又有益于解決當地居民的就業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多維度賦能鄉村振興。下一步財政將繼續發揮職能,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經費保障,配合推動18號政協提案的落實。
(三)關于推進政策完善,為文旅融合發展加強政策護航的建議。
為推動陽春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加快全域旅游發展,2021年11月,陽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陽春市旅游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春府辦〔2021〕13號),由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原則上每年不少于15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涉及推動鄉村文旅融合的內容有“新建成的農家樂、家庭農場、休閑林場、農業科普園、農業觀光園、農村生活(勞作)體驗園等鄉村旅游項目,溫泉療養、中醫藥種植產業園、中醫藥膳食園、漂流等運動康養類旅游項目,紅色旅游、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類項目;自駕車旅居車營地、森林旅游、工業旅游等旅游新業態項目,事前經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登記備案,建成后經評審,達到開放標準的,按扶持標準進行補助。
下一步,將建議市委市政府針對鄉村旅游發展出臺更多科學合理的扶持政策,涉及更多方面的保障。
(四)關于推進人才建設,為文旅融合發展加強人才保障的建議。
近年來,我市始終把人才工作放在推動我市各項事業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深入推進人才培養工程,培養選拔好本地人才,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引進各領域急需緊缺的專門人才,我市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先后制定并出臺了《關于推進人才引進工作的意見》《陽春市管拔尖人才管理辦法》和《陽春市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等人才政策,進一步健全科學、開放的人才吸引機制,對引進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給予一定的政治經濟待遇、配偶就業、子女入學、戶口遷移和獎勵等方面“一站式”優質服務。如對于引進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或國外知名高校,在《關于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陽人才〔2022〕1號)文件規定的引進待遇的基礎上,陽春市再給予安家費5萬元。
二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采取走出去到高校現場招攬人才辦法,取得比較顯著效果。今年我市組織相關單位到南方人才市場、華南師范大學引進高層次人才70人,其中碩士研究生36人、優秀院校本科生21人,擁有正高級職稱5人、副高級職稱10人。
三是“三支一扶”助力基層發展,我市現有“三支一扶”大學生79人,分別被選拔安排到17個鎮(街道)從事基層服務工作。今年預計招募55名“三支一扶”大學生到基層服務。
下一步將持續加強人才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才入縣下鄉機制,加大對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研究制定招才引智工作規劃,加大招才引智各項投入。配強人才力量,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協調聯動,為鄉村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五)關于推進文化“五+”,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精品路線的建議。
1.“農業文化+鄉村旅游”方面:
(1)建設鄉村特色景點。春灣鎮自由村高村采取“企業+農業+基地”模式,發揮陽江市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基地平臺效應,建成風車花海、古樹林棧道、釣魚場、草莓園、葡萄百香果園、果蔬園等旅游點以及農業種植體驗園、希望田野體驗農場等項目;崗美鎮潭簕村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建成陽春潭簕紅色展館,打造成“廣東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點”;雙滘鎮七星村憑借雞籠頂“高山草原”和“高山杜鵑花海”生態資源稟賦,建成陽春市首個草原山舍驛站,舉辦粵西區域首項大型越野賽事,激活農文商旅體融合新動能;馬水鎮圍繞鄉村振興馬蘭田園綜合體實踐區建設,以建成“馬蘭風光”示范帶為契機,大力打造以喀斯特地貌及鄉村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旅游項目,促進農文商旅體產業發展。
(2)舉辦大型農特產品展銷活動。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我市在東湖廣場主會場設置了122個展位,除了展示陽春市特色農產品、鄉村振興攝影大賽、“陽春農品”外包裝設計大賽作品、先進農業機械裝備外,還有“舌尖上的相遇”“漠陽味道·醉美陽春”秋季美食節、陽春市第三屆農副產品電商節等活動。同時也把每一場賽事作為陽春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舉辦系列特色活動。如在雞籠頂越野賽期間,舉辦了農特產展銷會和文藝演出。龍舟賽期間結合鄉村振興主題,由各鎮(街道)圍繞農特產品、文旅地標和鄉村振興成果精心打造彩船,呈現獨具陽春特色的彩船巡游。
(3)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帶。陽春市以“百里畫廊·水墨陽春”為主線,依托鄉村風貌、特色產業、人文歷史、自然景觀等資源稟賦優勢,共規劃建設6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連接17個鎮(街道)90個行政村,總長260公里,投資15.3億元,輻射帶動約65萬人口。目前,已建成“馬蘭田園”、“山水畫廊”、“紅色文化”示范帶3條,在建“凌霄農旅”、“高山草原”示范帶2條,該2個示范帶專項債券項目已經通過發改立項,完成編制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項目建設書,并已經過招標辦備案,正開展設計招標工作。正在謀劃“漠水風情”示范帶。
2.“歷史文化+鄉村旅游”方面:
(1)創建楹聯文化城市。全市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按照楹聯文化城市創建工作方案和評估標準,結合我市實際,通過近一年的努力,于2023年3月順利通過驗收,獲得“中國楹聯文化城市”和“廣東省楹聯文化之鄉”稱號。
(2)深入挖掘紅色歷史文化。崗美鎮潭簕村作為廣東全省2017首批“紅色村”黨建示范建設點,以紅色展館為主要平臺,打造紅色文化宣教基地。結合潭簕村本地實際,從黨建引領、紅色示范、綠色發展方面入手,著力把潭簕紅色村打造成為陽江市基層黨建示范點、陽江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陽江市黨員(黨史、愛國)教育基地、陽江市紅色鄉村旅游基地的“一點三基地”。
(3)規劃打造歷史文化精品路線。經過調研,充分挖掘我市的歷史文化內涵,打造具有我市歷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路線—“陽江陽春市紅色廉政人文歷史文化游徑”:謝氏宗祠——李惟揚故居——崗美潭簕紅色文化基地——中共先農鄉支部舊址——崆峒巖,獲評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第一批)。
3.“民俗文化+鄉村旅游”方面:
(1)精心策劃舉辦民俗節慶活動。近年來,我市也在逐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市非遺展示館在2023年6月10日,經過升級改造后重新開館,多個景區設置非遺展示區,精心策劃系列非遺節慶活動,如二月二石望鎮交崗村的梁鎮南將軍府炮會、五月初四的合水鎮高流河千年古墟、陂面重陽墟等,特別是2023、2024年陽春市高流河千年古墟系列文化活動,伴隨高流河河道及兩岸的環境整治和美化亮化,以冼夫人歷史文化題材為載體,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獨特價值。“硬軟”兼施提升游客趁墟的體驗感,高流河墟正在成為陽春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樣本。精心策劃的系列文化活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
(2)積極做好本地民族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護。在永寧橫垌村設置民族文化陳列室,靜態展示民族服飾、民族樂器、民族古籍、生產工作、生活用具和手工藝品等實物共102件;以市瑤族(尤勉)文化協會和民族之家為陣地,組織開展瑤族歌舞表演。以民族希望學校為依托,開設瑤語課、民族舞蹈和傳統體育項目訓練;注重在村里培養非遺傳承人。有計劃地引導村里的年輕人學習瑤繡、瑤醫、跳長鼓舞、竹竿舞、唱敬酒歌等。
4.“美食文化+鄉村旅游”方面:
(1)舉辦美食活動。每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東湖廣場主會場均會設置一定數量的本地美食展位,2023年9月23日在“中國農民豐收節”當天晚上,在東湖廣場舉行“山海同心·漠陽味道”春砂仁菜品豐收大宴,千人共賞陽春特色美食,有陽春春砂仁特色菜系,以及用陽春各鎮特色農產品制作的美味佳肴。在2024年高流河墟專門設置了陽春本土美食展銷攤位,售賣風姜雞湯、砂仁豬雜湯、陽春牛雜、葉貼、砵仔瑪等眾多陽春特色美食。
(2)制作美食地圖。目前我局正在牽頭制作陽春市美食地圖,搜尋陽春各鎮街特色美食和特色餐飲店、農家樂,制作成冊,并規劃特色美食旅游線路。宣傳推介陽春的特色美食,讓更多的了解和品嘗。
5.“戶外文化+鄉村旅游”方面:
(1)積極申辦和舉辦各類體育賽事,帶動戶外文化發展。先后承辦了兩屆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廣東省第八屆風箏錦標賽、2024年無線電測向公開賽、2024年廣東省龍舟錦標賽,舉辦了2023杜鵑花海陽春雞籠頂越野賽、2023年廣東省龍舟邀請賽(陽春)、2024杜鵑花海陽春雞籠頂越野賽等大型體育賽事。通過配套舉辦豐富的農文商旅體系列活動,以及采用在省級媒體賽事直播的方式高起點、全方位宣傳,助推陽春頻頻火爆“出圈”。
(2)積極規劃戶外旅游線路。2023年有兩條線路獲評“陽江市體育旅游精品線路”:(1)“水墨陽春”徒步騎行體育旅游線路:云山綠湖、十里泉城、崆峒巖、東湖公園、高村南粵古驛道、春北山水畫廊、春灣石林;(2)“醉美陽春”爬山涉水體育旅游線路:馬蘭風光、雞籠頂、八甲溫泉、八甲仙湖、五福瀑布、鵝凰嶂。
二、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一)產品同質化現象普遍,缺少精品。許多鄉村旅游項目缺乏創新且未能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提供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相似度高,缺乏明確的主題和特色,難以形成獨特的旅游品牌和吸引游客。
(二)運營管理人才缺少,研發服務能力弱。鄉村旅游項目普遍缺乏專業的運營管理人才和研發服務能力,導致產品和服務質量不高,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加強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挖掘和傳承鄉村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習俗,同時鼓勵創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融合。依托陽春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非遺手工藝等文化資源,創造性生產文化的可參觀性,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持續舉辦省、市級非遺民俗活動,用文化增加旅游產品的附加值。鼓勵農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游客提供獨特的品質體驗。通過農旅融合發展,發展休閑農業,打造一批休閑農莊、觀光采摘園、農業科普教育園、鄉村民宿等鄉村旅游產品,延伸農業產業鏈。
(二)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一是繼續推動陽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與旅游企業加強校企合作,設立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具備旅游規劃、營銷、管理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積極配合陽江市文廣旅體局、市人社局舉辦的相關培訓活動,動員組織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參加培訓活動,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二是完善人才入縣下鄉機制,加大招才引智各項投入,吸引外部優秀人才投身鄉村旅游事業,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新思維。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